|
【美术馆】过去一年,你去美术馆打过几次卡? |
【meishuguan】2019-3-10发表: 过去一年,你去美术馆打过几次卡? 大洋网讯过去的一年里,你去美术馆、博物馆“打”过几次“卡”?都是为什么原因而去的呢?通常大家会觉得,去美术馆、博物馆肯定是为了看展览,吸引观众的原因当然是好的展览内容啦。展览内容当然是我们去 过去一年,你去美术馆打过几次卡?来自美术馆meishuguan相关,仅限美术馆meishuguan观点以及网络浏览,佛山陶瓷网对过去一年,你去美术馆打过几次卡?以及内容不做任何推荐。 过去一年,你去美术馆打过几次卡?大洋网讯 过去的一年里,你去美术馆、博物馆“打”过几次“卡”?都是为什么原因而去的呢? 通常大家会觉得,去美术馆、博物馆肯定是为了看展览,吸引观众的原因当然是好的展览内容啦。展览内容当然是我们去美术馆的重点,可是你知道吗?在广州,如今观众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,他们走进美术馆、博物馆的理由多种多样,所关心的问题也在悄然变化。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“乾坤戏场——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”展览吸引了许多观众。 最关注的问题: 从“它值多少钱”到“怎么看懂它” ——过去一年里,观众在参观时最爱问的问题是什么?他们最关心什么? ——以前最喜欢问值多少钱,现在的观众更关心作品的真伪和与作品有关的专业问题。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公教部工作多年的邹杰杰主任,是这座兼有博物馆与美术馆双重身份、全国独有的集多位艺术家名人馆、专题展览馆、交流展览馆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艺术类博物院馆里,与观众打交道最多的人之一。每次大型展览,她都少不了直接面对观众的提问,2018年以来,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观众的关注点在悄然改变。 “以前观众会问这些画值多少钱,现在这样的问题很少了。”邹杰杰告诉我,现在的观众更关心和艺术品本身有关的问题,比如年代、画家生平、创作背景……“他们的问题越来越专业,看得出是对艺术有了一些了解,或者至少是感兴趣,做过功课的。 比如在2018年12月开幕的《山水有知音—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清广东山水画展》上,许多观众对‘广东人画广东’这件事很感兴趣,会问‘清代有多少画家画过越秀山?’也有不少观众喜欢听艺术品背后的故事,主动要求展厅工作人员‘给我们讲讲故事’。” 邹杰杰认为,观众兴趣点的悄然转移,与全社会对艺术品的宣传方式变化有关。“以前的与艺术品有关的电视综艺节目,重点往往在于‘鉴别真伪’和‘为藏品估价’,当然,真伪问题是鉴藏的前提,很重要,但艺术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市场价格这一个方面。现在的节目如《国家宝藏》,重点更多地放在展现藏品的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、艺术价值,这就对观众理解艺术品的角度作出了更优的引导。我院观众群体态度的变化,或许是这种大氛围的某种体现。”邹杰杰说。 经常被观众问“真伪”和“价格”问题的,还有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。受限于历史原因和该馆的客观条件,该馆目前并没有高剑父真迹收藏,但李琰表示:“和观众们接触之后我发现,他们很多人关注的其实是高剑父的精神。” 高剑父纪念馆以展览密度著称,过去的2018年里,该馆共举办展览33场,公众文化活动20多场,日均参观人数140人。对于一个只有一间展厅的小馆来说,这实在是很惊人的数字。该馆另一引人注意之处是展览活动与周边社区结合得很好,李琰的经验是,选择契合大众的活动,强调公众参与度。“我们不担心观众问问题,就担心他们看完展览后什么问题也没有,什么感受也没有。” 春睡画院。 走进美术馆的原因: 我喜欢哪怕看不懂 ——你会浪费时间去看一个可能看不懂的展览吗? ——所有展品都能一眼看懂,那才是浪费时间呢。 作为一家成立已十一年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民营文化事业机构,艺海堂美术馆在广州民营美术馆中影响颇大。其策展部负责人王健告诉我,这里平时的观众以专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为主,几乎没有遇到纯粹“路过来看看”的观众。“我们的观众一般是对于艺术品有一定的了解的,关心的主要是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怎样理解作品要传达的内容,当然,也有一些观众会比较关心作品的市场。” 因为艺海堂除了临展之外,还长期陈列有画家何坚宁介于意象与抽象之间的色彩浓烈的作品,很多观众会问“怎么看懂抽象画”,这大概是艺海堂所遇到的最有场馆特色的集中提问了,每个星期都会遇到好几回。王健一般会从色彩和笔触本身引导观众自己去观看作品。 如果说艺博院代表的是公共美术馆,艺海堂代表的是民营美术馆,那么还有一类美术馆——偏学术研究型的学院美术馆,在广州的代表就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了。该馆负责公教宣传工作的alex说,由于是学院美术馆,大部分观众都是美院师生及家属,市民观众相对比较少一些,但一些贴近大众口味的、媒体争相报道的展览,也会吸引来不少市民观众。例如去年3月举办的《乾坤戏场——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》,虽然其实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,但由于展品非常“接地气”,很多人家中都还有潮州木雕器物,感觉很亲切,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市民走进馆内观展。 “可能来到美院美术馆的观众,多多少少还是热爱艺术,本身有一些知识积累的,他们问的问题还是偏向作品的解读,一些展品的来源、保护、收藏等普及型的话题比较多。”据alex观察,在非专业观众里,还是年轻人多一些,其中大部分是带孩子来接受艺术熏陶的父母,她认为这与美院美术馆的特殊身份有关,但一些特定主题的展览,比如潮州木雕或是工笔画一类的,老年观众就比较多。 一些偏当代的展览,观众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,也会问展厅的工作人员“这都是些什么鬼?”“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啊?”这种时候,alex和她的同事经常回答“这个啊,要问艺术家自己。” 时代美术馆的观众则普遍更加自信。2018年12月,我曾在该馆《故入奇途-穿透不同的风景》展现场随机采访8名观众,是否能看懂这些更像是“计划”的作品,一位戴着张小川设计的耳饰的年轻女性观众的回答颇具代表性:“比看不看得懂更重要的,是我喜不喜欢。” 潮尚“打卡”族: 从“开幕式才去”到“平时去打卡” ——你上回去美术馆是什么时候? ——广三展开幕式那天吧。你呢? 上周四雨天的下午呀,铅灰色的云最适合拍艺术feel的照片啦! 一个在美术界众所周知却讳莫如深的事实是,与博物馆往往拥有较为均匀平稳的观众流量不同,美术馆的展览,往往是开幕式当天高朋满座,然后观众数量就明显减少了。 美术馆工作人员都知道,有一些观众是所谓的“打卡族”,你会在每个展览的开幕式上看见他们的身影,他们的身份介于“美术圈”与“美术爱好者”之间,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不是作品本身,而是在开幕式上和艺术家合影,如果他们举着手机对着墙上的画拍个不停,也主要是为了凑够“九宫格”发朋友圈。在展品允许拍照的情况下(非保护文物、不打闪光灯),工作人员对此并不排斥,用邹杰杰的话来说:“第一步是吸引观众走进美术馆,然后才能塑造他们对艺术品的兴趣。” “去年一年,我们艺博院有个跟往年特别不一样的现象,就是我们多了很多的年轻人。这些年轻人是为什么而来的呢?问过他们之后才知道,从去年年初开始,有几个公众号、自媒体来我们院里拍了一些专题,主要是拍摄我们的场馆建筑,拍得很文艺,推荐给大家。然后我们这个并不年轻的场馆好像慢慢就成了一个打卡拍照的地方,吸引到很多年轻人过来。其实我们广州艺术博物院是著名建筑设计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主持设计的。整个建筑将岭南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,又发扬时代精神,形成一个轮廓丰富、塔楼矗立、庭院山水、雕饰精致的建筑群体,确实很适合拍照。”邹杰杰转发了那些文章给我看,或清新唯美、或俏皮可爱的文案,配上图片,让艺博院忽然“网红”。来打卡的年轻人在拍完照片之后,也会走进展厅仔细看展品,这让邹杰杰他们很受鼓舞。 有趣的是,全国博物馆、美术馆免费开放已十年,一些市民竟然似乎还不知道。在这些公号文章中,不乏以“有空调!不淋雨!在这里可以免费玩一天”作为宣传点的。其实,不仅进入博物馆、美术馆参观免费,这里的大多数公教活动也基本是免费参加的。观众只要通过程序报名,就可以免费参加各种讲座、导览、亲子手作活动。一定要记住,下次来艺博院“打卡”,可选择的范围就更大啦! 划重点 网红打卡点仔细看 高剑父纪念馆: 15层楼顶上的“春睡画院” 高剑父纪念馆的“打卡点”不在一楼的展厅,而在被原样重建到15层楼顶上的“春睡画院”里。这里原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大师聚徒讲学之所。1930年,高剑父购下此处进行修葺,依“草堂春睡足,窗外日迟迟”之意取名“春睡画院”。1933年画院全盛时,从学者达120多人,为“新国画运动”培养了关山月、黎雄才、方人定、司徒奇等一大批艺术大师,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。春睡画院,堪称岭南画派的“摇篮”,且素有广东画坛的“黄埔军校”之称。1989年,高氏家属将“春睡画院”旧址房产无偿捐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。1991年“春睡画院”复建为高剑父纪念馆后不久,管理部门发现老房蚁患严重,决定采取移建的保护方式。如今,“春睡画院”旧址已“安居”到盘福大厦之上,成为其最顶层——第15层。“去年我们馆举办《回家》展期间,来自海内外数百岭南画派传人陆续来到高剑父纪念馆‘回家’,之后,不少年轻父母也带着孩子来春睡画院拍照留念。”李琰说。 广东省博物馆: 网红“国宝”和文创蛋糕 无独有偶,广东省博物馆的金漆木雕大神龛等三件馆藏,也因为去年《国家宝藏》第二季的播出而成了“网红国宝”。粤博工作人员告诉我,自从节目播出之后,许多观众都是为了“打卡”金漆木雕大神龛而专程排队入馆参观的,为此,粤博在2019年春节期间,还特别策划设计了一个“趣寻国家宝藏”活动,让观众在“有序打卡”的同时,更主动地感知其所蕴含的传统工艺之美。 “打卡”的对象不仅限于建筑、藏品,还包括“网红”文博文创产品。广东省博物馆今年年初推出的文创蛋糕,灵感分别来源于粤博的logo“粤藏”、博物馆建筑“粤光宝盒”以及正在展出的华美的外销扇,每个蛋糕的制作都需要耗费两天的时间,因此需要顾客提前线上预订。开售以来销量火爆,甚至有没能订到的观众到现场“求拍照”。粤博工作人员表示,网络信息时代,博物馆不能“坐等”观众上门,而是需要围绕展览、展品主动去营造一些易于传播的热点,吸引观众。“这并不会冲淡博物馆的文化气息,我们也一直在寻找适应时代的新的展陈和传播方式,包括近年来展览策划和公共教育等方面,都力图做成观众会感兴趣的形式。” 信时记者冯钰 (【meishuguan】更新:2019/3/10 20:33:05)
|